文章日期:2023-06-06 15:46:11 稿源:
红色档案具有十分高的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是讲好党史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红色档案承载着党的历史,真实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每件红色档案都是重要的红色资源,蕴藏着党的初心使命,发挥好红色档案的育人功能,要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利用好红色资源。
一、红色档案的定义
目前社会各界对红色档案的定义和范围还未有明确的界定,更多的是在研究和学术层面的探索下提出的观点。如有观点认为红色档案是在特定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活动下产生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研究价值的记录,其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文字、图像、音视频、实物等形式。关于红色档案存在的形式上,各类观点大抵一致,但在红色档案内容的范围和时期方面,还未有科学统一和被广泛接受的认知。
1、红色档案的形成时期。关于红色档案的形成时期这一概念,结合学术界各类文献,大体形成三个类别,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至1949年);二是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1919年至今),其中接受度较高的为第三类,也是各界各部门在征集编研活动中常界定的红色档案征集范围。
2、红色档案载体形式。红色档案的载体在形式上,与其他各类档案几乎相同,具体表现为书籍、期刊、报纸、档案、手稿、书信、日记、回忆录、笔记、照片、音视频以及奖章、勋章、证书、纪念品等各类具有红色意义的物品。
在上海市档案局印发的《上海市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办法》(沪档 〔2022〕102号)中,对红色档案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红色档案资源是指红色档案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各类出版物、实物等,以及在红色档案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数字化成果、档案目录、数据信息、研究成果等的总和。并对上海本地的红色档案资源的范围作出了解释:(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重点涵盖该时期在上海所形成的以及保存在上海的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有关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等支持、帮助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下列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三)重要人物、典型人物形成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四)与以上 (一)(二)(三)项历史记录有关的文献资料、手稿、出版物、实物等以及在开展红色档案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数字化成果、档案目录、数据信息、研究成果等。
本文中对红色档案的认识,较为接受此类规定,固引用上述管理办法中对红色档案资源的解释。
二、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1、各地馆藏红色档案资源
如今各地档案馆对红色档案利用程度普遍较低,主要利用方式体现为举办主题展览、编撰资料等。一方面,这些传统利用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对红色档案的宣传和利用效果,但弊端在于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和地域性,并且在宣传上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各地区档案馆之间缺少联动,红色档案区域融合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红色档案资源共享利用体系,在利用者需要针对性查阅某一时期或者特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时,往往需要在多地查找,查阅效果也可能达不到预期。当然,也有档案馆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效果突出,比如万载县档案馆的民国档案藏量十分丰富,不管是数量还是利用程度均排在全国前列,开放程度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
2、民间红色档案资源征集
目前各地各单位在红色档案资源征集方面都相较困难,一是因为征集工作复杂繁琐,工作量大,专业人员匮乏,征集人员往往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线索筛。僦鹛踅懈,以各种方式进行远程或实地拜访征集,这种征集方式效率慢,事件跨度大,征集效果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线索的真实性也无法保证,需要经过长时间细致考证。二是红色档案资源的一大特点在于不集中且隐蔽,在征集时难以发掘,这也需要征集人员具有大量的线索来源渠道,工作上手较难,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因此造成专业人员少的局面。三是红色资源范围无法清晰界定,目前各地各单位在宣传红色档案工作上仍然较多延续传统方式,不能适应当今多媒体时代的要求,宣传效果不够深入人心,民众对红色档案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其重要性,容易出现红色资源在眼前而不知的现象,势必会造成一些红色档案的损毁或灭失,而任何红色档案的损毁,都将是十分巨大的损失,甚至在一些关键线索上,造成研究受阻或是线索断层。
3、红色档案的育人功能
红色档案作为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真实见证,是进行党史教育最生动的素材。当前,发挥红色档案的教育价值主要以校馆联合举办展览的方式,将红色档案带进校园,或者学校组织学生赴各馆参观。这些方式没有真正实现红色档案“进课堂”“进头脑”“进全员”,并且在融入校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融入的形式单一,学校的党史教育方式主要集中在思政课教学和举办主题讲座、参观展览等,内容单一,属于知识单方面输入,缺少互动和趣味性,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久之失去兴趣。二是现有红色档案开放利用程度较低,与整体馆藏档案相比,各馆的红色档案馆藏占比都普遍偏低,并且大多数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利用,多年尘封馆内,无法发挥其研究价值和教育作用。三是红色档案的受众范围相对固定,主要群体是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各地参与研究的学者等,还未融入全社会,距离“全员育人”有一定差距。
三、红色档案育人功能的实现
发挥好红色档案的育人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挖掘和开展。一是根植青少年教育,深入校园开展红色教育,充分挖掘红色档案中的历史事迹,体现革命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根植红色精神。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红色宣传,以红色档案为载体,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为推手,共同推进、全民参与,形成良好的红色精神宣传氛围,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一路艰辛、革命事业的崇高和伟大。三是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大红色档案的开放和利用,特别是馆藏红色档案资源丰富的各地档案馆,要深入研究红色档案利用方式,做好开放和宣传工作,使红色档案摆脱以往常年陈列在展柜和档案库房的状态,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使其像血液一样真正活起来。
一个成熟的红色档案资源开放利用体系,能够使红色档案在育人环节上发挥出最大价值,在形成良好的红色档案研究氛围和体系后,丰富的青年人才队伍、全社会良好的红色精神风气、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三者将相辅相成。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深入红色教育,为红色档案研究培养人才后备队伍,以研究成果反馈社会,浓厚全民红色氛围,以全民参与的氛围再为校园红色教育提供正确的滋养土地,最终实现闭环,形成一套成熟且有效的,集红色档案研究、开发、利用等为一体的体系。
宜春市档案馆 刘成